我国VOCs的研究起步较晚,近年来,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,相关政策标准正持续完善。在技术层面,我国目前采用的主流技术已达国际水平;针对一些新兴的治理技术,市场乱象犹存,亟需实现从“有”到“好”和从“好”到“精”的转变。
近年来我国挥发性有机物(VOCs)排放量仍呈增长趋势,对大气环境影响日益突出。《大气污染防治“十三五”规划》要求大力推进VOCs重点减排工程实施,对重点企业开展VOCs监督性监测,加大监测频次,严格VOCs有组织和无组织达标排放管理。
在政策层面,我国对VOCs治理控制的重视始于“十一五”末,而后不断完善法律、行政法规及技术政策,从顶层设计逐渐开始加码。
其中,《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》、《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“十二五”规划》、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》、《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削减行动计划》以及《“十三五”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》等方案都对VOCs治理作出明确说明。
随着大气污染防治不断精细化、深入化,在政策强力推动下,业内普遍认为,“十三五”期间VOCs治理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,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1500亿元。
在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下,VOCs到底该如何治理?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,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指在常温下,沸点50℃~260℃的各种有机化合物。因此,VOCs的成分非常复杂,按其化学结构,目前已鉴定出的有300多种,这也可以看出其治理难度之大。
就VOCs的治理技术而言,我国目前采用的主流技术包括吸附回收、转轮浓缩、催化氧化、蓄热燃烧等方法,这些技术也是国际上的主流VOCs治理技术。随着VOCs治理市场的不断扩展,业内企业纷纷开始寻求最佳的治理的技术。
文章来源于:中国环保在线